22屆歷史學類文博考研——古文獻

2021-07-27 10:27:09

一、古文獻的范圍與種類

1.古文獻的范圍

(1)定義

古文獻是記載古代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科學技術、文化藝術,以及其他社會活動的文獻資料。

(2)文物學研究的古文獻

具有歷史、藝術和科學價值,即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文獻,是文物學研究的對象。

(3)范圍

①中國古文獻的研究范圍包括甲骨文、帛書、簡牘、出土文書、傳世的古寫本和古印本等。

②在文物分類中,碑刻被歸為不可移動文物,碑刻拓本歸入古書畫。因此,在古文獻中不包括碑刻資料。

③在歐洲,對鐫刻于金屬、石頭等材料的銘文研究屬銘刻學范疇,與中國古代的金石學類似。因此,銘文也不包含在古文獻研究范圍內。

2.古文獻的種類

古文獻主要有甲骨文、帛書、簡牘、古文書、傳世古寫本和古印本等。

(1)甲骨文

①含義

契刻于龜腹甲、龜背甲和牛肩胛骨的文字,合稱甲骨文。

②分類

主要是商代甲骨文和西周甲骨文。

(2)簡牘

簡牘以質地而論,簡有竹簡和木簡之分,牘為木牘。

①從時代分:有春秋戰國簡、秦簡、漢簡、三國吳簡和晉簡。

②以出土地點區分:有江陵楚簡、云夢秦簡、里耶秦簡、阜陽漢簡、銀雀山漢簡、武威漢簡、定縣漢簡、敦煌漢簡、長沙三國吳簡等。

(3)古文書

①含義

主要指書寫于絹帛及其他材料的文獻資料。

②分類

按其性質可分為官方文書和私人文書。

③文書的文字

既有漢字,也有古代少數民族的文字,如突厥文、吐蕃文、回鶻文、怯盧文等。

二、甲骨文

1.殷墟甲骨文

(1)發掘

殷墟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,自1899年首次認識甲骨至今的一百多年,出土刻辭甲骨15萬片以上,非科學家發掘獲得的約10萬片左右。

①1929年至1937年,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共進行發掘15次,獲甲骨約3萬片。

②1929至1930年,河南博物館也在此進行發掘,獲出土甲骨3560片。

③日本侵略中國期間,日本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曾3次在殷墟發掘。

④1950年開始,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先后在殷墟及其周圍出土刻辭甲骨。

⑤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卜甲卜骨共7150片,其中有刻辭的4825片。

(2)研究成果

①從1900年王懿榮在甲骨上發現契刻符號時起,一百多年間,已釋讀甲骨文字達2000個字左右。

②甲骨文被確認為3000多年前一種比較進步的、體系完備的文字。刻辭涉及商代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等各個方面,為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,具有重要價值。

③證實了《古竹書紀年》“自盤庚遷殷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”之說可信。

④殷墟卜辭包括敘辭、命辭(問辭)、占辭、驗辭等部分。刻辭記載了殷王朝八代十二王的國事和王室等活動。

(3)研究著作

①劉鶚的《鐵云藏龜》是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專書。

②羅振玉的《殷虛書契》和《殷虛書契后編》。

③明義士的《殷虛卜辭》和方法斂的《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》,為著錄外國人藏甲骨的著作。

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著錄的《殷虛文字甲編》和《殷虛文字乙編》。

⑦由郭沫若主編、胡厚宣總編輯的《甲骨文合集》13冊,共著錄刻辭甲骨4.1956萬片(未含小屯南地出土甲骨)。

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小屯南地所獲甲骨,著錄于《小屯南地甲骨》。

2.周原甲骨文

(1)發掘

西周甲骨于1954年首先在山西洪洞發現,之后在陜西周原、岐山周公廟遺址等地又有發現,陜西周原遺址甲骨的出土,有重要意義。

①1977年,陜西岐山的西周遺址的窖穴,出土龜腹甲1.36萬余片,牛肩胛骨300余片。

②1979年,在扶風縣齊家村發現和采集22片甲骨,其中6片有刻字。

(2)內容

周原甲骨都是在周王朝發祥地和早期都城遺址內發現,是西周初年,包括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康王、昭王、穆王時期的卜骨刻辭,記載了有關周人祭祀、戰事、與鄰國交往等活動史實,是重要的文獻資料,有重要的歷史價值。


爱浪直播间_爱浪直播主播_爱浪app直播下载安装_爱浪app下载